《Gone girl》一個讓人看完,五味雜陳難以下嚥,不太舒服、晦暗、精微的故事。
戲劇本來就不需要合理,但在誇張的戲劇化表面下,就得端看它的核心是否能信服觀眾?很遺憾《控制(Gone girl)》裡,婚姻的阿諛爾詐我無法苟同,或不太想買單,但不得不承認這它有著令人呼吸不過來的話題性,致命地吸引住你的目光。
小說引不起我閱讀的胃口,很敷衍的翻了一下頭尾,前半段的鋪陳描述,非但體會不出它的文采,甚至覺得用字遣詞假惺惺文鄒鄒。電影看完後,依舊毫無共鳴,只感到不寒而慄。無論是電影或小說,這個故事都有些口是心非的矛盾在裡面讓我分心。
小說引不起我閱讀的胃口,很敷衍的翻了一下頭尾,前半段的鋪陳描述,非但體會不出它的文采,甚至覺得用字遣詞假惺惺文鄒鄒。電影看完後,依舊毫無共鳴,只感到不寒而慄。無論是電影或小說,這個故事都有些口是心非的矛盾在裡面讓我分心。
或許是跟角色性格的設定有關,同樣夫妻關係的題材《藍色情人節(Blue Valentine)》、《真愛旅程(Revolutionary road)》對我個人來説真切得多。顯得《控制(Gone girl)》裡的憤世嫉俗難以消化,也搞不懂鬥爭的必要性?
「真是徹頭徹尾的病態瘋子,這神經病有人格問題吧!」
特殊個案的想法一直在腦海裡揮之不去,當然很難投入其中。
但《控制(Gone girl)》讓人最過癮的地方正在於此,它出神入化地把女人報復的怨念具象化。藉由各種欺瞞心機,進而控制、折磨,或修正別人的心態,這種專屬於女人邪惡的模樣,似乎不常在其他作品裡被觸及。
全片充斥著「不甘心不情願、失望和不滿」的角力拉扯,有種黑色諷刺的詭妙感。直到片尾,懸疑的張力都還穩健的維持住,不散落。
全片充斥著「不甘心不情願、失望和不滿」的角力拉扯,有種黑色諷刺的詭妙感。直到片尾,懸疑的張力都還穩健的維持住,不散落。
相較之下雖然小說的結尾較有力,但電影採取開放式,不知所云、沒重心的收法,反倒更貼近現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