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

《The Heart of the Sea(白鯨傳奇:怒海之心)》

Hate is for child. If we look after each other, we can find the way out.  - The 33

一連看了兩部不同時代的災難片,我不禁想像,有沒有辦法儘量跳脫人類物種的角度,來詮釋這類型的題材?
另外就是《The Heart of the Sea》的第一人稱是討海人,《The 33(重生奇蹟) 則是一群不見天地的礦工,兩部主角不約而同都以團體的身份存在,彷彿暗示著勞動階級的人沒有名字般。

單純以電影的角度來看,無論畫面經營、攝影調度或配樂,沒必要太過雞蛋挑骨頭,兩部都是能夠讓人好好享受的佳作。《The Heart of the Sea(白鯨傳奇:怒海之心)》將許多鏡頭強調在細節上,帶我們重返航海時代的驚滔駭浪;《The 33》以速度及混亂感來貼近困在710尺底下的現實,在黑暗與寧靜間,用幻想與歡樂樂音、來劃破悲慘的境遇。

與大白鯨和礦山相較下的人類是傲慢、殘忍、自大、固執及無知的,最可怖的就是無知。We hurt each other without even noticed. 我想很少會有存心蓄意傷害別人的大壞蛋,傷害往往都是不經意的,一不小心在沒有查覺的情況下產生。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製造災難而不自知,太過盲目,太過輕易的失去信心、選擇遺忘。紛紛擾擾沸沸揚揚的,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憎恨與仇視。

儘管人類是如此可憎可鄙可怕的物種,卻也不失令人感動的特質,堅強的信念、坦誠以對的勇氣、不可思議的溫婉浪漫、追求更崇高價值的渴望,能夠寬容宿敵、和解make peace,甚至可以跳脫自視甚高的角度,擁有跨越物種,同理萬物的能力。

大自然從來就不是敵人,白鯨只是剛好投射出人性的貪婪。比起面對自身的懦弱,將決策所導致的後果與責任,推給命運的不幸總是很容易,但腐蝕人心導致災難與毀滅的根源,永遠不在外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