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

《從露西(Lucy)看臺灣》

每個人都在談論《Lucy》,連家裡的老花阿郎都問我好不好看?害我本來什麼也不想說,都覺得自己很不合群。做人就是要盲從跟風,什麼大家都在幹麻幹嘛,所以我才不屑幹嘛幹嘛哩,這種自命清高的人最討厭惹,請容我趕緊來補兩下……
個人猜測此片會不會根本沒有劇本?沒有一個嚴謹明確的架構,像是邊拍攝邊發想的樣子,前後調性落差,前半段還算賞心悅目,像個輕巧避暑的MV,愉悅的電子節奏,搭配探索頻道的生物紀錄短片,來暗示故事的發展。遑論其他,Scarlett從一個髮質很差的金髮妹,進化成強力女超人,其中對比的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。然而隨著角色的進化,電影也疾速的失控,整體渙散諸多漏洞,疑點重重就不一一贅述了。

管見《Lucy》這部電影之所以會被罵,大概是對它的呼聲及期望太高吧;但究竟為什麼它居然可以得到某些人的高評價呢?不明白。平心而論,頂著影星魅力,與驚險刺激的娛樂性,這部電影沒有到需要被罵的地步,但亦稱不上佳作。

總之露西的話題性,大過電影的本身,到底它想表達什麼呢?關於生物潛能、宗教哲學、毒品、知識、時間與速度?各説各話,以致於電影到底好不好,也變得沒啥好討論的,雖然眾多事後諸葛,觀者各有見解,但當事人恐怕壓根兒沒想那麼多。 對我來説它還是屬於科幻題材的動作片,若導演還有其餘野心,更進一步的意涵,可能就請再多加油囉。

大部份的人願意進戲院的原因,我想是為了「看台灣」。
而電影究竟有沒有介紹台北?又或,為什麼一部電影有介紹城市的義務?除非電影的主題就在探討城市,向城市致敬,否則為何電影有必要刻意強調場景?台北的特色又是什麼?談論到這個城市,什麼樣的價值與民情會被呈現?
市府砸下3750萬專款補助《Lucy》, 臺北市某議員:「根本看不出來是台北的哪裡,票房好我們們可以抽嗎?」資深藝人邢峰飾演計程車司機,某些運將對於自己是否會講英文,甚至覺得有些受辱。
不少朋友因為能看見台灣的都市樣貌大螢幕呈現,而感到新鮮甚至驕傲,覺得導演很有guts,但或許這跟勇氣也沒什麼特別的關係,是這個習於將一切泛政治化的島嶼的一廂情願。

我想說的是,從露西現象裡看到的臺灣民族士氣。在鄰國環伺與中國壓迫下,政治和媒體混亂,市井渴望轉變的心聲,與對競爭力的強烈焦慮。一部不怎樣的電影《Lucy》好似一塊奇異的浮板,讓島民獲得些許親切的抒慰。

不知道其他的城市入鏡,他們的市民會是什麼樣的態度?覺得理所當然,我們的城市就是這麼值得,是最美的巴黎?或一派輕鬆,這也沒什麼,羅馬底下無新鮮事?莫斯科帶點冷冰冰的漠然?紐約的驕傲中帶點嫌棄與厭煩?

關於城市的特色,我想我們還有更多需要努力的地方。